Thursday, February 07, 2013

怪誕經濟學 (Freakonomics)

Freakonomics
Steven D. Levitt & Stephen J. Dubner

「請謹記,理想和現實是有分別的。」

經濟學家要探討的,不是在烏托邦中,人與人之間理想的行為模式 — 那是屬於道德 / 哲學 / 法律的領域。他們埋首在一堆堆冷冰冰的實例和數據中,不加任何道德批評,著眼研究有血有"慾"的人類,在"缺乏性" (Scarcity) 的大前提下,在生活中怎樣選擇、求存及互動。

(1) Economic at root is the study of incentive
只要有足夠誘因,任何人也有可能作弊。 在芝加哥,公立學校老師的去留自跟學生整體成績掛勾,便發現有老師作弊。同理,找出對象最想食的紅蘿蔔或最害怕的棍子(且勿論方法的道德對錯),是有可能改變任何人類的行為模式。

(2) Asymmetry of information
獨家資訊是最值錢的。發放了,價值便會遞減。當人人都知道的時候,你便無法再"搵笨"(找一個比你知得少的人)。所以,無論是地產經紀,專業醫生,傳媒記者,以至企業政府,或多或少都會把玩資訊不對稱的優勢,製造惶恐和依頼,令你乖乖地多花錢買他們(有時是不必要的)的服務。

(3) Conventional wisdom is often wrong
什麼是傳統智慧?通常都是簡單方便,認受性高,但往往未經驗證。九十年代美國的青少犯罪率下降,我們直覺會歸功於警方。但真正原因,卻是源於七十年代墮胎合法化,令最有機會成為罪犯的嬰孩無法出生,於是到了九十年代,犯罪率便急速下降。

又譬如:大部人會恐懼空難多於車禍,理論是:開車是我們熟悉及可以控制的;而乘搭飛機時,命運卻操縱於機師手上。但實際上,在美國,每年有四萬人死於車禍,卻只有少於一千人死於空難。

試用上述邏輯再想想:政府要決定撥款,究竟應用於對抗恐怖襲擊,還是用來推廣預防心藏病? 你會讓你的年幼子女,去一個有槍械的朋友家中玩耍,還是去一個有泳池的? ( 提示:實際或然率比對危機的熟悉程度重要。)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