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January 09, 2012

那些年

無論是《天與地》、《那些年》,或更早的《20世紀少年》,都是做給中年人看的。

青春,之所以讓人懷念,是因為那些年,世界很簡單。而那時空的人,都總是特別誠實,特別勇敢。為喜歡的人和事,盡心盡力:做了才算,愛了再說,一切沒有條件。就算徒勞無功,那過程都教人能昂首說聲沒白活過。

成長了,面對生活,成年人著眼的是結果。當我們帶著兒時的想像,去看跟我們一起成長的好朋友,而發覺他們變得其他人一樣,會計較,妥協和接受無奈時,我們可能會很失望,覺得被欺騙、被背叛,然後慢慢疏遠這一班曾經熟悉的陌生人。

其實不儘然。更大可能,是我們過分執著於理想的烏托邦。當生活出了亂子,我們更容易反過來要求人人如聖人,現實如天堂。說穿了,是因為我們失了信心,我們感到害怕,而正在計算和龜縮在害怕裡頭。

與其把責任推卸,不如鼓起勇氣,正如那些年,再一次做了才算,愛了再說?

Wednesday, January 04, 2012

天與地




很喜歡《天與地》的英文翻譯:"When Heaven Burns" 。我的想像是:當天堂在燃燒,經不起烈焰試煉的Lucifer,折翼從高處墮下,彌留在無間恐懼和罪咎中,不眠不息,等待救贖。

年少無知:知得最少,往往就是關於自己。小朋友跟大人最大的分別,是小朋友總會以為自己是一個好人。大了,先會體會到人性的軟弱。了解到“那一念地獄”,有多容易讓人迷失,才明白,要做人做到要對自己老老實實,是需要很多很多的勇氣和定力。怪不得,要在《活著能坦白》前,加上《如果》。

小朋友跟大人的另一種分別,是小朋友很多時,因為先認定自己是一個好人,所以自己所說的、所做的一切、全部都是對的。自己的標準,就是這個世界唯一的真理。當其他人跟自己不同,也認定是我對你錯,拒絕聆聽之餘,還拿起自己的尺,不停地批判和傷害身邊的人;亦同時間,傷害了自己而不自知。

大人的現實世界,根本沒有絕對的黑白忠奸。不同的價值觀,會有不同的選擇。而每一個取捨,都會有旁人未能完全理解或接受的理由。易地而處,在十字街口,能擔保自己不會一樣困惑嗎?如果,做到能夠接受良知(天)與陰暗面(地)同時存在,再回頭看看不完美的自我;或者,可能會對自己以及身邊人,多一份體諒、包容和尊重。

寬恕,不是衡量犯錯的那一位,值不值得被原諒;重點,是自己值不值得被放生。

犯錯的,在認錯中,得到了救贖。
寬恕的,在寬恕中,得到了自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