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November 13, 2012

寒戰

能與時並進,側寫政治,「寒戰」的確是近年難得的港產片佳作。

聽說導演的靈感來自四年前的美國大選,描寫的是壓倒性的強勢領袖。

強勢領袖若想在競賽勝出,就必須學懂:「在非常時期,運用非常手段」,不必拘泥於做個「好人」。你可以選擇不喝「純黑」的齋啡,但淺嘗「白化了」的Latte 也並無不可。事事講原則、空談理想的正人君子,在殘酷的鬥爭中,往往都死得很慘。

要玩好這個遊戲,首先學懂它的「遊戲規則」:"Learn the rules before you break them."  制度是一把鋒利的雙刃武器:內功深厚的高手,可用它去剷除異己;但功夫差的低手,則很容易反被它刺得遍體鱗傷。

雙方還能走到談判桌前,爭辯的多半只是解決問題的方法,彼此還是有共同目標或利益。倘若牽涉到大是大非的對錯,講多無謂,動手最實際。談判前,參與者可「大膽假設」,但必須「做好功課」,先搞清楚自己的能耐、後台和底線在那裡;切忌感情用事,被對手弄得方寸大亂、進退失據。

假如現今高官有如梁家輝、劉德華般的氣魄和台型,他們施政可會輕鬆一點 ? 

天涯海角

一個尋找希望的故事。

如果明知沒有明天,此時此刻你又想怎樣過 ?

戲中的阿琳身患絶症,除了要經歷內體上的痛苦,更讓人透不過氣,是如何面對死亡的陰霾。這時,阿琳碰上了從蘇格蘭來的阿德。與其說阿琳愛上阿德,倒不如說對阿德的種種聯想,讓阿琳有機會喘息,逃避殘酷的現實。阿德對於阿琳,是一個美麗而浪漫的救生圈。

在尋找阿德的過程中,阿琳認識了樂天積極,專門找失物的阿虫。「不找就一定無。」 「沒有東西是找不到的。」然後,一起經歷了紅咀鴨的故事。結果並非最重要,而是嘗試了,盡了力,便少了遺憾。尋找的重點是過程,因為沒有放棄,希望便靜俏俏地在過程中生長出來。而最終,阿琳亦找到了要尋找的,儘管跟原本想像的很不一樣。這種種的一切,跟生命本質很相像。


能珍惜最好的事情,
能欣賞最差的事情,
能感激最小的事情,
何來煩惱去掃興
-節錄:“為自己作證” 歌詞 -

心響往蓬萊,想身處蓬萊,
仰望蓬萊所在,似被浮雲掩蓋。

方知卻原來,不必盼蓬萊,
已是埋藏心內,蓬萊就是愛。

- 節錄 : “何處是蓬萊” 歌詞 -

Thursday, October 18, 2012

奧巴馬的夢

"Dreams from my father"
- Barack Obama -

"咖啡與政治的共通點,就是一旦上癮就很難戒掉。
比起杯中所盛的,更容易被華麗的杯子所誘惑。
泡沫越多,咖啡的含量越少。
而大部份人喜歡的咖啡,不見得一定是好咖啡。"
- 節錄自韓劇:"市政辛女皇" -

常言道: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。家庭、學校、辦公室,延伸至宗教、政府和國家,通通無一倖免。

不同立場/價值觀的個體或利益集團,在資源有限,慾望郤無盡的大前提下,透過種種手段,獲取權力和分配利益,這就是政治的根本。你可以不屑/甚至討厭政治,但始終逃不過某程度上,直接或間接參與其中。

拜讀奧巴馬的自傳,已是四年前美國大選之時。黑皮膚、草根出身、滿腹熱血、再加上動聽的演說,奧巴馬的個人魅力,迅速把本土選民甚至全球迷倒。然而,一個出色的講者,不一定也是一位傑出的領袖。要勝出選舉,講求的是包裝和競選策略;而治國要見成效,則較著重遠見、智慧和魄力。兩者的評審標準並不一樣。(雖然大部份選民,對著沒有往績的新丁,往往"情願"去相信兩者是一樣。)

四年後的美國,經濟繼續低迷,而國家財政亦再見懸崖。對於現政府所提倡的福利主義,實在有所保留。不是質疑奧巴馬對弱勢社群的關注,並非出自真心;然而,好心也可以做壞事,當年他老爸在非洲的經歷,正是最真實的例子。

已貴為全球的最大"債仔",負責任的話,理應自律地量入為出。更理想的大方向,是思考如何自強,例如改善營商環境,鼓勵窮人自力更生,再提昇他們的生產力及競爭力。眼看歐洲一眾福利社會當下的困境,該明白不可再為滿足貧窮、繼續派糖,而製造更多長綫依頼。

奧巴馬能否再翻起耀眼的泡沫,去粉飾過去四年乏善足陳的政績?且看下回分解。

Monday, January 09, 2012

那些年

無論是《天與地》、《那些年》,或更早的《20世紀少年》,都是做給中年人看的。

青春,之所以讓人懷念,是因為那些年,世界很簡單。而那時空的人,都總是特別誠實,特別勇敢。為喜歡的人和事,盡心盡力:做了才算,愛了再說,一切沒有條件。就算徒勞無功,那過程都教人能昂首說聲沒白活過。

成長了,面對生活,成年人著眼的是結果。當我們帶著兒時的想像,去看跟我們一起成長的好朋友,而發覺他們變得其他人一樣,會計較,妥協和接受無奈時,我們可能會很失望,覺得被欺騙、被背叛,然後慢慢疏遠這一班曾經熟悉的陌生人。

其實不儘然。更大可能,是我們過分執著於理想的烏托邦。當生活出了亂子,我們更容易反過來要求人人如聖人,現實如天堂。說穿了,是因為我們失了信心,我們感到害怕,而正在計算和龜縮在害怕裡頭。

與其把責任推卸,不如鼓起勇氣,正如那些年,再一次做了才算,愛了再說?

Wednesday, January 04, 2012

天與地




很喜歡《天與地》的英文翻譯:"When Heaven Burns" 。我的想像是:當天堂在燃燒,經不起烈焰試煉的Lucifer,折翼從高處墮下,彌留在無間恐懼和罪咎中,不眠不息,等待救贖。

年少無知:知得最少,往往就是關於自己。小朋友跟大人最大的分別,是小朋友總會以為自己是一個好人。大了,先會體會到人性的軟弱。了解到“那一念地獄”,有多容易讓人迷失,才明白,要做人做到要對自己老老實實,是需要很多很多的勇氣和定力。怪不得,要在《活著能坦白》前,加上《如果》。

小朋友跟大人的另一種分別,是小朋友很多時,因為先認定自己是一個好人,所以自己所說的、所做的一切、全部都是對的。自己的標準,就是這個世界唯一的真理。當其他人跟自己不同,也認定是我對你錯,拒絕聆聽之餘,還拿起自己的尺,不停地批判和傷害身邊的人;亦同時間,傷害了自己而不自知。

大人的現實世界,根本沒有絕對的黑白忠奸。不同的價值觀,會有不同的選擇。而每一個取捨,都會有旁人未能完全理解或接受的理由。易地而處,在十字街口,能擔保自己不會一樣困惑嗎?如果,做到能夠接受良知(天)與陰暗面(地)同時存在,再回頭看看不完美的自我;或者,可能會對自己以及身邊人,多一份體諒、包容和尊重。

寬恕,不是衡量犯錯的那一位,值不值得被原諒;重點,是自己值不值得被放生。

犯錯的,在認錯中,得到了救贖。
寬恕的,在寬恕中,得到了自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