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July 30, 2015

暢遊異國、放心吃喝



又到暑假,終於有時間喘喘氣,看些課本以外的閒書。

據說此書的內容,曾連載於某數字周刊,真有點詫異。原因是這些文章寫得食不算多亦不算深入;反而借題發輝的內容卻俯拾即是。現節錄部份章節如下:

要對一樣東西有所聯想,腦袋裡先要有許多資料和資訊,才能讓思維被看到聽到觸到的事物所牽動,再把抽象的內心感受,寄托於文字、旋律丶圖畫等這些藝術媒體之中。那些腦袋裏的資料和資訊,就是令我們變得優秀優雅,給我們風度風骨的寶藏。這個寶藏,叫做知識。

(停了好一段日子沒有寫東西,其中一個原因,是感覺到開始老調重彈。已知的點與點聯線已劃得七七八八,那還是先豐富寶藏,找找新點子,才繼續畫這幅併圖。)

*****

我不會去想,如果少了我一個人玩這些虛擬的社交網絡,世界會否變得更溫暖一些。因爲問題從來都不是玩還是不玩這般平面和單純,而且社交網絡也肯定有其積極的效能。

其實網絡上的圖文日誌,又怎會是一個人生活的全部?

歸根究底,吃什麼東西進肚子裡,是一件關乎個人選擇的事,就算是有多大的所謂道德考慮在其中,旁人也只適合和當事人討論交流,而不是動輒就要拿出一個絶對的標準,來量度所有人的飲食習慣是否正確。

尤其是當我們社會,在交通科技和資訊科技大躍進後,進入各式資訊支配和控制人類生活的年代,本來就喜歡一窩蜂去做同一件事,來乞取卑微的認同感和存在感的我們,於是就開始信奉盲目崇拜潮流這宗教。

 自己的價值,好像就取決於吃過什麼什麼好東西,要嚐遍最新最潮最熱門最多人喜愛的,才能在虛擬世界做人上人。

(其實不單只是社交網絡、吃的選擇,越來越多的事情、也好像只容許單一標準,非弄清敵我不可。真的有這個需要嗎?我們從何時開始,變得那麽神經質和渺小?追求認同感或存在感,好歹也是個人的事;但企圖借助一窩蜂的力量和權威,自立於所謂的道德高地,然後恣意地批判別人的一群,相對上就比較可惡。)

*****

一個地方的進步,是要所有人都甘心情願地有所付出丶有所犧牲。經過歳月變遷和環境順逆的考驗,慢慢地共同建立起來的,才是踏實恆久健康的文明。有了歸屬感,自然就比較樂意付出。

(上述描述,適用於任何關係。大難臨頭各自飛的過客心態,某程度上,也是消費主義的另類演譯。)

*****

要甚麽有甚麼這樣任性妄為,對人格的培養,也只是百利無一害。

我們在安逸富足的時候,時常都會忘記什麼是珍惜,什麼是體諒,什麼是感恩,什麼是尊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