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July 23, 2013

沒有Smartphone的日子

有時候,太多的方便,並沒有讓我們日子過得輕鬆。

認識一位朋友,無論是吃飯,上廁所,抑或是開車,都會隨時隨地,眼尾瞄一瞄手機跟黑莓,看看有沒有新的訊息。他得意地告訴我,他的目標就是"沒有未讀訊息"。一切都在他掌握之中,感覺良好。可是,我倒覺得是手機掌握了他,為什麼 ?

大抵上,我是屬於任性自我的那種人。喜歡按照自定的時間及模式,專心去做自覺重要的事情。倘若感到被督促被打擾,那管是本來喜歡做的事情,也會故意不去做或推遲去做;就算真的做了,也不會做得好。譬如智能手機程式WhatsApp,Facebook 等等,就往往令我很苦惱。以前沒有那麼方便,總有辦法不被找到,而又不會顯得不禮貌。現在就不可能了。手機在午夜過後,還在叮叮噹噹地響,打開一看,不是盡訴心中情,便是無聊胡鬧的討論或傳閱 — 真的很討厭。

三個月前,智能手機不見了。一段清靜的曰子,過濾了不必要的聯繫,其實相當不錯。

Tuesday, July 16, 2013

翻譯的藝術

我相信,好的翻譯,多是玲瓏剔透的聰明人。什麼該譯什麼不該說,絶對是智慧的反映。

歌唱老師在加拿大曾當過翻譯,有一次,要招待來自北京的藝術交流團。在交流活動結束時,加拿大方面,安排了一場表演來送別。曲目是莫扎特的安魂曲 (Requiem) 。對,當真,就是莫扎特臨終前的最後創作,適用於一般喪禮或出殯場合。

北京的負責人不懂外語,就問老師台上的人在唱什麼?老師嚇得冷汗直流,硬著頭皮答道:「噢,那就是莫扎特最廣為人知的一首作品,描寫人與神的對話,凡人正在歌頌及讚美上帝。」無論如何,那確是歌曲的部份內容,老師那次總算混過去。

做翻譯的,更需要對不同的文化,有一定的認識。不是所有東西,都可以一字一詞換成另一種語言。就拿"孝順"做個例子。中國傳統儒家的思想中,父母施予生命教養,故子女對父母是有所虧欠的。倫理責任上,要求子女尊敬、服從、侍奉父母至天年;只有這樣做,才算是合乎孝道。可是,在西方文化當中,根本沒有這種期望。父母角色倒像一個信差,嘩啦嘩啦把生命帶到世上;父母跟子女的關係,也較像朋友而平等,有愛但少了重量。因為西方沒有這個概念,所以很難用簡單常用的文字,把"孝順"直譯成英文。啟動 Google translator,"孝順"一詞翻譯為 "Filial Piety",驟眼看來,還以為是什麼社會學的高深專用詞。

除了觀念上的差別,翻譯文學作品和笑話之類的難度更高。要忠實地接近原文的意境,樸素地反映原文的語調,少一點文字功力也不成。最不喜歡一些自負的翻譯,賣弄華麗浮誇的詞彙,硬生生把自己的東西放進譯稿內;讀起來的感覺,就像把味精放在新鮮的食材上—暴殄天物。正如去看外語片,可以的話,我會選擇沒有配音的版本。還是原汁原味的天然,讓人看得津津有味。


Saturday, July 13, 2013

新聞vs副刊

報章裏的新聞報導,越來越像荷里活的B級電影。

不記得從那時開始,父母們都集體變成了"怪獸家長",最喜歡直升機式監督。小朋友就是"小學雞",大部份都不會綁鞋帶。單身女性則叫作"剩女",位位手挽名牌手袋;而單身男性則化身"宅男",每天晚上電腦配飯盒。

報章憑藉某一種年紀、某一種性別,就自動給案件事主配對了特定的性格及生活模式。聽說這種報導方式很受歡迎,報章銷量還好像因而節節上升。可惜,我倒懷念昔日那種不上色的描述,例如"一名年約三十歲的男子,被發現倒臥家中"之類。一貫的老派口味。

至於故事內容,大體相似,不是虐殺、爭產、就是姦情離婚,個人覺得沉悶和叫人沮喪。不知道編寫的那一位,感覺會不會更悲哀。不過,也不能全怪他們。喜歡說壞話和八掛,原是人類天性的一部份。各取所需而已。如果有部份讀者,看到比自己更悲慘的報導,自我感覺得到改善,而學會珍惜所有的話,換個角度來看,可能也不是一件完全糟透的事情。

相比之下,我更享受閱讀副刊專欄。(雖然,現在的副刊,越來越像廣告雜誌。) 首先,故事創作和有立場的意見,在"非報導式"的作品裡出現,比較容易讓人接受。專欄寫的,大部份是作者身邊的生活瑣事,乍看像沒什麼用;但如細心閱讀,不難更切實地知道這城市的人,所關心的,喜歡的,到底是什麼。

聽聽這些無聊的心底話,其實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。有時候,會突然發現,現實生活中,原來有人跟自己有著一樣的奇怪想法,幹著一樣的愚笨儍事。即使是最荒謬的意見,從不同的價值基準上,原來是也可以成立的。「原來如此,有這樣的人。而這樣的人是這樣選擇的。」

城市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,其實沒有如傳說中遠。

Wednesday, July 10, 2013

讀報隨想

唸書的時候,老師總是對我們說,要培養每天讀報的習慣,才能增廣見聞,做到「不出門,便能知天下事」。聽起來好像很厲害,所以時間許可的話,例如在假曰,總會花一至兩小時,巨細無遺地啃掉一份曰報。

去年探望居澳的朋友,驚訝他們已經多年沒有訂閱報章。理由是,重要的資訊,身邊的同事友好討論間必會提到;沒提到的,大抵都是一些無關痛癢的"嘈音" (Noise) 而已。

聽起來好像有點冷漠,但細想不無道理。有些事情,就算你知道了,也改變不了什麼。也有另外一些事情,應該要做的,卻沒有被報導。倒同意,集中火力,專注在能力範圍內,已知而可改變的課題上,可能才是最務實的做法。不過話說回來,一個社會能夠提供空間,讓居民冷漠一點,也出不了什麼大亂子,某程度上都應該算得上是幸福的。

現在讀報,真的很難分辨那些是事實,那些是意見;尤其是那些沒法精確地計算出來,數目或百分比之類的東西。每一個團體,都各自有一套統計邏輯;要是你有用不完的精神時間,再加一點點運氣,應該可以弄個明白吧 ?

除此以外,面對很激烈很情緒化的文字時,很對不起,腦袋會自動關機。完全可以想像作者青筋暴現,目露兇光的樣子,嗯⋯真的很嚇人。先不去多想背後的其他動機,但在那種情緖下,作者的思路可會清晰 ? 寫出來的文章,可讀性又有多少 ?  我想沒有很多人,喜歡站在一個正在發脾氣的傢伙跟前。不要看少怨氣和負能量的傳染性,這類型的評論,還是少看為妙。

聽說世界將進入「大數據」(Big data) 時代,當中有多少是 "必要" 的資訊 ? 又有什麼是"必須知道" 的 ? 藉著"好像"知得更多,我們內裡的不安和驚恐,是被安撫了 ,還是增加了 ?

現在每天早上,主要上網瀏覽數份報章的頭條,和幾個喜歡的專欄或網誌,大約半小時左右就完成。無論是否必要,太多的資訊,我這渺小而有限的生命,委實消化不來。

Tuesday, July 09, 2013

黃金睡前30分鐘


繼續談有關睡眠的種種。

花時間在睡眠,不是一件很化算的事情。 (儘管睡醒後,生命一樣枉花在其他無聊事上。) 也許,由於潛意識中,我沒有重視睡眠這件事,甚至暗地裡逃避它,因此,它一直離我很遠、很遠。

閱讀有關睡眠的書籍時,不約而同地提出要建立一種特定的「入眠儀式」。情況就好像跟情人約會一樣,你尊重及重視一個約會,想必會調節好心情,先安頓好其他事情,而不讓約會被打擾。「入眠儀式」就是你尊重及重視睡眠的反映,為每晚這約會作好準備。

「入眠儀式」沒有特定法則,重要是讓身心知道:「是時候關閉白天模式了」。不過倒有些事情,是最好不要做,譬如看螢光幕或電視,又或者工作。另外,寢室就是寢室,是睡覺的地方,切忌攜帶一切與睡眠無關的東西上床,譬如手機、文件與及負面情緖等等。

事實上,睡眠沒有我想像中那麼「不化算」,只是我先前沒有好好地了解它。首先,在睡夢中,腦袋不是完全停工,只是換個形式,來整理資訊;發夢則是重組資訊的反映,也有助強化記憶。在入睡後的一至兩小時後,腦袋會分泌出生長激素,修復白天受損的細胞。此外,在獲得充足睡眠後,人體又會在清晨時段,分泌減壓激素,讓人醒來更覺精神健康。

嗯,是時候好好學習怎樣欣賞及擁抱睡眠。

Monday, July 08, 2013

其實你根本沒睡好


對於從來沒有試過失睡的人,很難要求他們去理解或想像,失眠到底有多痛苦。

很久沒睡過一場像樣的覺。

以前因工作關係,三更半夜還要金睛火眼看市,腦袋已習慣了晚間不停活動。也有這種任性的想法:到了一天的終結,總覺得不做些工作以外,讓自己高興的事情,好像白過了一天。再加上本身就是一個很容易繃緊的人,每當睡不著的時候,就會開始擔心:「不好了,再睡不著就沒有足夠的休息,明天怎麼辦?」越擔心越睡不著,越睡不著越擔心,惡性循環便結果徹夜難眠。

除了很難入睡之外,我還是一個經常做夢的人,一晚至少有兩至三個夢。夢與夢中間也會醒過來,而翌日早上也通常能記得部份內容。整晚做夢畢竟是一件很累人的事。

對抗失眠,試過很多方法。喝牛奶、點香薰、聽音樂,通通都試過,可惜對我個人而言,作用不大。

枕頭,前後已換過四個。直至現在才知道,枕頭不是"不可或缺"的寢具。人真的很奇怪,對於大部份人都有做的事情,例如婚姻、生兒育女、用枕頭等,往往有一種近乎信仰的執著,而忘記自覺是否舒適。這不是說它們不好,也不表示睡覺時不能使用枕頭。在某些案例下,如用了的確更舒服自在,那便繼續用好了。

這本書介紹的睡眠方法,重點是儘量要讓脊椎骨呈現筆直的狀態。當肩部與腰部獲得完全的放鬆,這便是人類最自然(也是打太極拳)的基本姿態。以前總以為,背部的凹凸不平是理所當然的 (大部份人不也是這樣嘛 ?!? )。 原來,這些下陷或隆起的地方,是反映著肌肉的壞習慣,它們正用力地繃緊著。但運用方法,如"想像斷層素描"法 (visualize CT scan),讓身體繃緊的地方放鬆下來,心情也會漸漸變得安穩,不知不覺間地入睡。

連夢也不發,一覺睡到自然醒,然後伸一個大懶腰,精神爽利 。讓我做這樣的夢,可以嗎?

Monday, June 24, 2013

也來習慣說


年青時,很討厭時間表或行程表。

總覺時間表或行程表這類東西毫無彈性,跟沉悶劃上等號 ,我可不想被標籤成「大悶蛋」 !  還是隨心所慾,想幹就幹,自由自在得多,而且看上來瀟灑有型,較容易受人歡迎。

歲月漸長,整天忙東忙西,老是被時間追著跑,開始意識到效率的重要性。效率高的人,大都擁有"良好習慣"。而建立時間表或行程表,則是幫助個人培養"良好習慣"的有用工具。

習慣,可以想像成是經驗累積下的內部程式,是做事效率的首要條件。如沒有既定習慣,會浪費很多無謂時間和力氣,去思索每一件事的步驟與邏輯。相反,化為習慣的行為,實際上不會帶來任何壓力。當行動都在潛意識中,按自定程式 (Automated mode) 自動進行,反而不會再產生困擾或猶豫,某程度上,是另類的解放和自由,讓人能有精神時間處理更重要或突發的事件。

當然,習慣有分好壞。(什麼事也即興而行,其實也是一種習慣。)  成年人要改變習慣,知易行難,但也不是沒辦法。從心理學來看,首要是推動力 (Motivation)。一個新習慣的養成,先做好正確的目標確定。抽象的目標須要具體化 (Concretion),變成明確的 (Specific) 、可測量的 (Measurable)、可達到的 (Attainable)、可關聯的 (Relevant)、及時間性 (Timely) 的行動目標 (Actionable Goals)。另外,把目標視象化 (Visualization),例如把它寫在紙上貼在當眼處,時常提醒自己,也有助激勵行動。

接下來,就是建立內部程式 (Programming)。 人類的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,只要不停重複行動 (Repetition),腦袋會把它存於「長期記憶」(Long Term Memory) 下的「程序記憶」(Procedural Memory) ,就好像刷牙和踏單車那樣子。初初開始時,心理學家建議細步法 (Small Steps) : 把長期遠大的目標分成一個個細小的短期目標;完成一小步後,再用獎勵來強化行為 (Conditioning)。獎勵可以是有形實在的,重點在於要配合個人愛惡;除此之外,很多時,稱讚和認同能更奏效強化行為;畢竟,人類都是喜歡被確認 (Validation)。

很多人以為不停重複一件事,是需要很大的意志力。但實際上,那只是在習慣未養成之前。很多人和事,都是在不停「重複」下,變得沒那麼討厭,甚至慢慢喜歡上。因為,我們已學習了怎樣能看見他們的好處。

" Sow a thought, Reap an action; Sow an action, Reap a habit; Sow a habit, Reap a character; Sow a character, Reap a destiny. "
- Steven Covey -

Thursday, June 20, 2013

隨身讀

我承認,我是一個性急而貪心的人。總喜歡在最少的時間內,完成最多的項目,享受那種「又做了」、「賺了時間」的快感。最不能忍受的,就是發生意外,( 譬如在銀行櫃檯碰上不用腦袋的機械人),然後枉花兩至三倍的時間,在一件簡單的事情上,打亂了整天的計劃。

為了能夠充分利用瑣碎的時間,隨身通常都帶著一本書。由於環境的限制,這類書籍必須符合幾個原則:不能過大過重 (方便攜帶) ,顯淺易上手 (就算放下一陣子再讀也不礙理解),有趣而有信心能完成 (主要為增加學習的成就感);至於能否學以致用,則另作別論。

通常的選擇,都是一些小說、散文、生活規劃,或雜學性的小品。雖然有人覺得這些東西,難登大雅之堂;但讀書既是個人享受,無必要為了炫耀或取悦其他人,而勉強自己去讀一些無興趣的書籍。話說回頭,這些書籍確切地教曉我很多以前在學校課程𥚃,不曾學習的軟知識。儘管讀完沒有升職加薪,但日子倒算過得不頼。

只要肯翻開書本,不管是那種類,總會有點得著吧 !

Saturday, May 25, 2013

Les Miserables


"Les Miserables"  音樂劇年青時前後看了兩次,第一次在紐約,第二次在倫敦。到去年電影再上,已是第三次。

第一次看,最觸動那時的我,是Marius 唱 "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" 的一幕。孤寂,是浪漫不再所愛離你而去;悲慘,是所相信的從不存在;恐懼,是要獨自面對陌生的冷漠世界。

第二次看,最令我動容是 Jean Valjean 高吭 "What have I done"。經歷,教我們以牙還牙、以眼還眼,還振振有詞,「我是追尋公義」。但除了憎恨之外,世界是否還有其他可能性 ? 以偏概全,其實傷得最深,倒頭來往往是自己。

第三次看,最讓我注意, 當Jean Valjean 有機會殺掉多年來認定他是壞人,不停追捕他的Javert 時,Jean Valjean 放生了Javert ,還說了以下一段 :  "You are wrong, and always have been wrong.  I'm a man no worse than any man.  You are free and there are no conditions.  No bargains or petitions.  There's nothing that I blame you for.  You've done your duty, nothing more. " 

首先,把"自我"縮小一點 : 只有少數天生異稟,能清楚了解、注意並照顧你的所有感受。至於一般人,通常犯不著花精神時間,處處針對或傷害你。別人頂多是作在他們價值觀內,可以或應該作的事;無論是你或換轉是其他人,在那種特定境況下,他們也會這麼做。又或者,可嘗試去想像,在他們的認知範圍裡,其實已經盡了力,把傷害減至最低。但須認清,這不代表可讓他們繼續傷害你,只是你選擇不再在意他們怎待你。

寬恕,給別人帶來一點希望之餘,也是放自己一條生路。 原來這個世界,還有一些人、一些事,你是可以相信的 - 包括自己在內。

Wednesday, April 03, 2013

Silver Linings Playbook

" I am practising to be kind rather than right."
- Patrick Peoples, from SLP -

比起政府宣傳:「嬴咗場交、輸咗頭家。」層次明顯高幾班 : 不計算輸嬴,這是對自我品格的要求。單就這一點,不禁令我思索有病的究竟是誰?

電影跟小說故事不同,但戲內書中男女主角的性格也一樣善良討好,最吸引人的,是他倆那向前看的生活態度。

男主角相信希望。跟前妻分開,他沒有自怨自艾,反而每天積極地自我完善,努力修補和家人關係,冀望有天能跟前妻再續前緣。女主角則透過參加跳舞比賽,走出喪夫的陰霾。

個人較為喜歡書中的輔排和結局,多點真實感而少來荷里活式的浪漫。書中男主角一直忘記了前妻的不忠和離開他的真相,也沒有洞悉女主角的騙局。當女主角把真相告之,他難過死了。但到最後,想通了的男主角靜靜地跑到前妻的屋前,遠遠地望著她的新生活,默默地為他們祝福。

跟過去說再見,放開手,才可以把握新的機遇。儘管結局跟我們最初想像的不一樣,積極這過程是會改變人,所以請相信及選擇希望。

「每朵雲邊都有銀邊」( Every cloud has its silver lining. )

Tuesday, April 02, 2013

阿飛正傳



天陰陰、雨濛濛。有白霧迷茫,有木棉花開。聽說這是四季中自殺率最高的季節,想起哥哥張國榮。

「沒有腳的雀仔」,聽起來很浪漫,可以一直飛呀飛、飛呀飛⋯但走近看清楚,卻原來是缺陷。地面的人看上去,以為雀仔無拘無束、自由奔放;可憐天上的他被困空中,累得想死了,只希望可舒舒服服地躺下來,睡一覺好的,休息一下。

一場美麗的誤會。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

很喜歡「阿飛正傳」裡這一段:露露被旭仔扔掉,氣沖沖的她跑到蘇麗珍那裡。開竅的蘇麗珍跟露露說: 「說夠了沒有? 現在他不要你,你自己回家哭吧,幹麼跑來告訴我? 原來他不是對我特別差,也不是對你特別好。他對所有女人都是一樣。」露露反駁:「其實我不應該來,我不應給你一個痛快的機會。不過我始終覺得他愛我多一點,說到底他都是為了我不要你。」蘇麗珍淡然回答:「這種事,早點知比遲點知好。反正現在哭的那一個,是你不是我。我已經沒事很久了。」

一些情一些事,都是早點知比較好。

沒事很久,也安好。

Thursday, March 14, 2013

Candy Crush Saga



第一次見識Candy Crush的厲害,是在舊同事聚餐。一圍大半年沒見面的友好,坐在一起不是在交換近況,而是垂頭各顧各玩Candy Crush,偶而叫嚷可否送個心過來。

又聽過有人不知不覺間,豪花八萬大元為了過關。

然後有出名好媽媽的高材生舊同學,在Facebook Status 誓言戒玩,不可再冷落兒子。

再看看有關 Candy Crush 的數據,嘩 ! 乖乖不得了。原來 :
  • 每曰全球約有1,560萬的人在玩Candy Crush。
  • 單在香港就有一百萬玩家 ( 即七份之一的人口 )。
  • 由遊戲開發至今,把所有玩家花的時間加起來,大約相等於十萬年。
  • 若把所有crushed 的糖果串連起來,足足長過銀河系!

再一次証明,人類的行為是非理性的。我們可以質疑Candy Crush 對人類社會的建設性,但相信市場永遠是對的 King.com ( Candy Crush 的發展商) 已賺到眉開眼笑。

Thursday, March 07, 2013

絶頂女人:德育調教課

絕頂女人
德育調教課
近年來,流行把單身女子稱為「剩女」或「盛女」。總括而言,傳媒把她們的婚姻或感情狀態,歸罪於她們性格上的不可愛。論言有曰:「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,近之則不遜,遠之則怨。」女人,當真那麼麻煩 ?

「近之則不遜」
倒認為這是人性,跟性別無關。英諺有云 : " 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. " 哈佛大學有研究指出,我們最喜歡的人,就是自己。當遇上一個陌生人,發現對方跟自己 (可以是理想中的自己) 有相像的地方,便會開始喜歡對方。但認識越深,發現對方跟自己/想像中有出入時,便容易產生排斥心理。

其實我們很多時也會忘記伴侶的本性,但又對對方抱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期望。當對方的行為跟自己的期望有落差的時候,便非理性地加以批判,認定:「一定是他不愛我,才會那麼做。」想求同存異,繼續互相尊重,還是知少一點,保持適當的距離和幻想空間為妙。

「遠之則怨」
 "怨"這種負能量,源自無助感,亦跟性別無關。怨男嘛,本人也認識不少。「為什麼無論做什麼,也無法好過點 ? 嘿⋯一定是你,或她,又或是他 ! 」人生本由自己來掌舵,責無旁貸;可憐怨眾卻拱手相讓,活得不如意,便諉過於人,或詛咒謾罵活得比他們好的同類。與其花精神時間去聒噪吵鬧,何不努力去做多點有建設性的實事 ?

所以呢,德育調教課無分性別,但願有天見陶先生出「絶頂男人」。


Thursday, February 28, 2013

丟掉50個壞習慣

丟掉50個壞習慣

身居澳洲的女友是正能量大師,臉上永遠掛著天使般甜美友善的微笑,猶如和煦的陽光,能溶化最冰冷的心靈。

旅居澳洲期間,她對我說:「你知道有什麼阻撓我們過成功豐盛的人生 ? 就是 2Ps 2Ds。2Ps 就是 Pride ( 自滿 ) 和 Procrastination ( 耽擱/延遲 ) ;而 2Ds 就是 Denial ( 否認 ) 和 Distractions ( 分心 ) 。他們如影隨形,無處不在,所以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被他們拖垮啊!」

回港在誠品看到這本書,便立即被可愛的懶熊吸引了。速讀後,大部份不正是要戒 2Ps 和 2Ds 嗎 ?

Pride ( 自滿 )
1. 容易沉醉於過去的事蹟。( 想當年我⋯ )
2. 覺得自己比別人厲害,每次要聽不喜歡的人說話,就覺得很煩。( 真囉嗦⋯)
3. 擅自給別人貼上「難相處」標籤。(從不改變應對模式)
4. 一味堅持己見。( 我的個人風格還是最重要⋯)
5. 不假思索,凡事都一手包辦,親自出馬。
6. 把行程安排得滿滿,不論在時間和行動上都不留餘裕。( 結果遲到⋯)

Procrastination ( 耽擱 )
1. 買過的雜誌堆積如山 ( 可能有一天還會看⋯)
2. 總要熬夜,到最後一刻才睡。( 早上再睡一下⋯又遲到了)

Denial ( 否認 )
1. 總是找藉口。
2. 把過錯都怪在別人身上。
3. 說別人的壞話。
4. 因為不想失敗,完全不採取任何行動。

Distractions ( 分心 )
1. 在網絡上耗太久 ( 是現在嗎 ? ^_^)
2. 不知不覺一直在看電視。
3. 搭車時老是玩手機遊戲。
4. 一不留神就衝動購買。( 看來很不錯⋯)

其他有趣的分享 :
1. 活在自我設限的框框。( 不可能啦,我已想過⋯)
2. 不論道謝或道歉,脫口就說:「不好意思」
3. 習慣以公司名稱介紹自己
4. 關於將來想得過多,深陷不安的情緖。(怎麼辦⋯)
5. 喜歡跟人比較。
6. 刻意迎合他人。

Thursday, February 21, 2013

Secrets of the Millionaire Mind

Secrets of the Millionaire Mind
T. Harv Eker
你"恨 "錢嗎 ? 是渴望那種"恨",還是痛恨那種"恨"?

想要過充裕的人生 (Life in abundance),首先,要對金錢抱有正面的態度,建立一個健康的"金錢藍圖"。

你討厭一樣東西,潛意識會設法逃避它;假使你潛意識鄙視金錢,它自自然然會離你很遠、很遠。要金錢靠攏,請學會接納它、尊重它。若再有心盲走來質疑你,金錢跟愛那樣重要 ? 請你勸告他們,不要再沉醉電視肥皂劇,為什麼硬要作這種不著邊際,無意義的比較 ( irrelevant comparison);因為 - 兩者同樣重要。

"Money is extremely important in the areas in which it works, and extremely unimportant in areas in which it doesn't."

書中提到有錢人的想法,離不開正面思考,發掘機會,願意嘗試、付出和承擔,學懂欣賞比自己有錢/能幹的人及多跟他們相處,擴大金錢眼界,著眼個人淨資產 ( 包括儲蓄、投資,及簡化生活/減免炫耀性消費 )而不只是個人收入,讓金錢滾下去替自己賺錢,騰空時間和精力來進修,或作對整個社會更有意義的事情。  

窮人是怎樣想呢 ? 有一個聖經寓言:主人要遠行,把財產分給三個僕人打理。第一個得到五個金幣,他拿去做生意,多賺了五個金幣;主人很高興,獎勵了他。第二個得到兩個金幣,也拿去做生意,多賺了兩個金幣;主人也很高興,獎勵了他。第三個得一個金幣,卻把它埋在地下。主人問他賺了多少,他回答:「我把它埋在地下,便不用怕不見了。現在便可以原本奉還。」主人很生氣,便懲罰了他。

再一次重申,金錢是工具,不是結果。有為富不仁,也有樂善好施。一樣米養百樣人。

Thursday, February 07, 2013

怪誕經濟學 (Freakonomics)

Freakonomics
Steven D. Levitt & Stephen J. Dubner

「請謹記,理想和現實是有分別的。」

經濟學家要探討的,不是在烏托邦中,人與人之間理想的行為模式 — 那是屬於道德 / 哲學 / 法律的領域。他們埋首在一堆堆冷冰冰的實例和數據中,不加任何道德批評,著眼研究有血有"慾"的人類,在"缺乏性" (Scarcity) 的大前提下,在生活中怎樣選擇、求存及互動。

(1) Economic at root is the study of incentive
只要有足夠誘因,任何人也有可能作弊。 在芝加哥,公立學校老師的去留自跟學生整體成績掛勾,便發現有老師作弊。同理,找出對象最想食的紅蘿蔔或最害怕的棍子(且勿論方法的道德對錯),是有可能改變任何人類的行為模式。

(2) Asymmetry of information
獨家資訊是最值錢的。發放了,價值便會遞減。當人人都知道的時候,你便無法再"搵笨"(找一個比你知得少的人)。所以,無論是地產經紀,專業醫生,傳媒記者,以至企業政府,或多或少都會把玩資訊不對稱的優勢,製造惶恐和依頼,令你乖乖地多花錢買他們(有時是不必要的)的服務。

(3) Conventional wisdom is often wrong
什麼是傳統智慧?通常都是簡單方便,認受性高,但往往未經驗證。九十年代美國的青少犯罪率下降,我們直覺會歸功於警方。但真正原因,卻是源於七十年代墮胎合法化,令最有機會成為罪犯的嬰孩無法出生,於是到了九十年代,犯罪率便急速下降。

又譬如:大部人會恐懼空難多於車禍,理論是:開車是我們熟悉及可以控制的;而乘搭飛機時,命運卻操縱於機師手上。但實際上,在美國,每年有四萬人死於車禍,卻只有少於一千人死於空難。

試用上述邏輯再想想:政府要決定撥款,究竟應用於對抗恐怖襲擊,還是用來推廣預防心藏病? 你會讓你的年幼子女,去一個有槍械的朋友家中玩耍,還是去一個有泳池的? ( 提示:實際或然率比對危機的熟悉程度重要。)

Thursday, January 31, 2013

心的視界 – 柯錫杰


這次往澳洲旅行,其中最大的得著,是跟做業餘攝影導師的朋友學拍照。劈頭第一句訓話:「不必花費在最新款的器材上,鎖定你的主題,用心想好構圖,point and shoot !」

無獨有偶,跟柯錫杰亦師亦友的William Silano 也常對他說:「不必花大錢在你的器材設備上,拍照用的是你的腦袋。」

一張好的照片,是讓人看得感動。而所謂藝術,其實離不開作者借用文字、圖畫、音樂、以至照片等等不同的媒體,來表達這一份感動。一個好的攝影師,是用心眼去看世界。對被拍攝的對象,心裡必須懷著一份「愛」。攝影師不會只想著自己要拍什麼,而是把心放空,沒有任何預設的要求,嘗試去代入、去體會被拍攝者那份更深層的美和情感。人與人之間,是可以沒有任何目的。從框框裡走出來,生命便自由地活起來。

「看一個人的照片,就知道他的心有多大。」

懂得從生活的點滴找到善與美,是一種智慧,也是一種福氣。

盲母
節錄自書中:「在沒有去日本之前,我曾到高雄中洲半島拍照,遇到一還對盲人夫婦帶著兩個孩子向漁家乞討,當時拍了一張〈盲眼的夫婦〉。從日本回來後,路過台南安平時又遇上這家人,但小孩變成三個,爸爸卻已經過世了 。我心想這家子這樣生活太危險了 ,車子來了她也看不見。於是我對她說: 「妳趕快把小孩帶到孤兒院寄養吧。」這媽媽停了一下說:「先生謝謝嗤。」 她覺得小孩還是在她的懷抱裡最幸福。 這張照片就是在她笑著拒絕的那一刹那拍下來的....多年後我仍時常想起這家人,後悔自己爲什麼沒有繼續伸出援手。聽說她一 個人眞的把小孩都扶養長大了 ,但她擔心小孩跟她在一起會有自卑感,所以孩 子大了以後,她不跟他們住,一個人在山上的一座廟那裡乞討....但我心裡一直有種遺憾,身為攝影家,除了旁觀紀錄之外,難道不能介入嗎?四十年了,我常常想起這問題。」

Thursday, January 24, 2013

籃海策略

藍海策略
- 施正隆 -
離校多年,是時候溫故知新。工具書嘛,恕我速食,都是比較喜歡"雞精"味濃。

(I) 「改變思路才會贏。」
我們或多或少,都會承繼身邊至親的觀念系統,但父母的那一套,並非絶對的真理。一個消極、狹隘的金錢觀,是會讓人固定在已有的生活模式上。( 譬如「金錢都是骯髒的。 」「有錢人都是可鄙的,都是不快樂的。」等等。)

金錢是一種工具 (means),而不是結果(ends)。追求金錢不一定要不擇手段;而擁有這些資源,除卻炫耀之外,也可以造就更多有建設性及有義意的事情。

又譬如成功。在高度社會化的社會,所謂"成功"就是要取得主流/大眾顧客的認同。話雖如此,最穩健的方向,還是分析清楚自身的籌碼(如背境、人脈、才智等等),先做小事,賺小錢,專注「賺自己能賺到的錢」。同時,嬴得認同不代表要為了避免批評,怕人說三道四而墨守成規;重點是要以開闊的胸襟,謙遜的態度,去尊重市場上不同的意見,與時並進從而提升產品/服務質素。

(II) 常見的"管理誤區",通常有以下數類:
1. 把執行方法,當成工作目的。
2. 耽於共同商量,沉湎於"集思廣益"而引至議而不決。
3. 過份追求完美。現實是不可能要求永遠正確,目標是尋求"滿意解" (satisfactory solution),而非"最優解"(optimal solution)。

(III) 時間管理分清楚什麼是自主時間,什麼是(他主)應對時間。首先搞好先後次序,抓住重點,簡化不合理的程序,有勇氣拒絶不必要或不重要的事情。絶不可遇到事情,怕不好意思就答應做。(旁人會直覺是理所當然,甚少感激體諒;要是弄得一塌糊塗,更會被批評眼高手低。)

(IV) FQ財務智商
1. 重視現金流 (Cashflow)。利潤高、規模大的公司一樣也可以因周轉不靈而倒閉。
2. 避免資金積壓,要控制好庫存(inventory)、應收應付帳(account receivables/payables),以及固定資產(Fixed assets) 投資。
3. 善用槓桿,分清何謂消費借貸(expenses)及投資借貸 (investment)。
4. 利潤的簡單計算,該假設明天公司化為烏有,應包括存貨、固定收入、借貸、以及應收應付帳等等。
5. 很難杜絕員工欺詐(猶如社會上的貪污)。要減低發生可能性,就要重視監控及懲罰,增加偷手成本。

(V) 銷售議價攻略
1. 釣鈎是直接利益。能滿足消費者程度越高,定價高也不大影響需求。
2. 避免直接回答有關價格的詢問,例如巧妙地反問「要多少」。
3. 先承認產品的不足(如價貴),再重申產品的優點;這樣,後來的優點便能在買家心理上留下較深印象。
4. 先開出苛條件,再逐一讓步;先留下「已吃了虧」的印象,讓對方感到滿意,以便在其他較敏感的條件上,製造更大的商討空間。

(VI) 危機處理
坦白向來從寬。做錯了事,就該承認。嘗試用公眾角度看形勢,說明事實,就減少部份批評。不充分掌握事件始末,就不應作無謂推測。有這樣的說法:「不要說謊話,因為那是不正直;但是,也不要說出所有,因為那是不必要。」

一籮籮的理論,學會了多少,還看能否致用。

Thursday, January 17, 2013

穿Kenzo的女人

"穿 Kenzo 的女人"
- 錢瑪利 (鄧小宇) -
我是看亦舒長大的。

最迷的是《玫瑰的故事》。故事中,玫瑰把身邊的男人弄得團團轉,讓骨子裡的操控狂看得牙癢癢的,既羨且妒。

大學時,開始收集《號外》,愛煞它那亮麗的封面跟酷爆的內頁。近年,再讀畢重印的《穿Kenzo的女人》,併在冒起的王迪詩旁邊,幹麼通通那麼相像?終於晃然大悟,全部同一祖宗,流著一模一樣的優皮藍血,從山頂俯瞰眾生。

要真真正正地「寸得起」,品味、內涵加修養固然少不了。但最最最重要的一環,必須刻意經營那「低調地高尚」的品味生活,達到「眾人皆俗我獨清」的優越境界。

說得動聽,你可以褒讚她們獨立自主;說穿了,還不是尖酸勢利加孤芳自賞。亦舒跟錢瑪利/王迪詩的最大分別,是前者比較內斂優雅,而後者則張揚潑辣;但始終離不開那句高高在上的潛台詞 :「我不在乎 。」

因為不在乎,你影響不到我,一切自然變得無關重要,不屑一顧。

嗯⋯真的不在乎嗎?

Thursday, January 10, 2013

我想把歌唱好

"我想把歌唱好"
- 曹之懿、蔡宛淩 -

一鼓作氣,終於跑去學唱歌。

友人笑說這是中年危機,其實主要原因有二。

一、
多年來,有太多投訴,說聽不到我的說話。說話太急是其一,聲量太小才是重點。那任憑說話內容有多棒,表達得有多生動,都是白費唇舌。

二、
好歹讀書時也是合唱團的一份子,怎料近幾年唱歌消遣時,驚覺音域變窄,上氣不接下氣。面子猶關,必須正視。

原來一切的罪魁禍首,源自壓力。想把歌唱好,想聲音變得響亮,就要學懂放鬆。

先了解身體是如何發聲:利用橫膈膜,進行腹式呼吸,把空氣從肺部擠出,震動聲帶,製造出不同高低的頻率,再引導往體內的共鳴區連合。從低音的胸腔共鳴,由下而上,自然轉換到高音的頭腔共鳴。這樣的聲音(真音),聽起來是圓潤而響亮。

看來倒像容易,但要把每一個步驟做對,就得重新訓練發聲系統的每組肌肉。然後發現,經年累月伏案工作,培育了一大堆壞習慣姿勢。挺胸收腹雖然好看,但輕而淺的呼吸,卻完全沒用過丹田發力。肩膀聳起,腰板頭頸歪斜,氣流想暢通無阻地穿過各共鳴區也很難。咬字區(唇、齒、下巴、舌頭等)肌肉拉緊,聲音便容易卡在不適合的共識鳴區內,導致音域不廣。

由緊變鬆的革命,打從心態開始。


Thursday, January 03, 2013

The Secret

"The Secret" by Rhonda Byrne
年少時,不自量力的我,總想替別人解決問題。

那時候,惹來一群"怨男怨女"。每星期,我會聽他們訴苦,卻什麼也幫不了。回顧過去,浪費青春時間不在話下,情緒也少不免被他們拖垮下去。

今時今曰,多點自知之明,時間也越顯得矜貴。如跟他們有緣相遇,恕我不才,可以的話,會敬而遠之。

每個“負能量”的人背後,或許都有一段段感人肺腑的辛酸史。但大部份的悲情怨恨,很多時其實都是自選菜式,只是當事人不願去面對或承認。

"物以類聚"

你朝思暮想些什麼,你的人生就變成什麼樣子。凡事只往壞處想,就算真有千載難逢的機會在眼前,你也會視而不見。想得多不一定有智慧。過多的陰謀論,膨脹了的自我/自尊,還有放不下/討債的心態,只會令人越來越不快樂。

實際上,在不受威脅的情況下,大部份人都不屑去傷害他人。除了壞人之外,這個世界也有好人。與其讓恐懼支配靈魂,何不嘗試去相信去寬恕,而重獲自由?

從今天開始,承諾正面思考。少想我們"不想要"的,多想我們所"期盼"的。 常懷感恩,心存喜樂。